一句顶一万句
- 目录: 小说|中国当代小说
- ISBN/编号: 9787536097261/131562
- 库存状态:
有现货
-
£14.99
书名:一句顶一万句(一本让“中国脱口秀扛把子”李诞连声叫绝的茅奖好书,当当专享印签本)
ISBN:9787536097261
作者:刘震云,长江新世纪 出品
出版社:花城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22-08-01
开本:32开
纸张:胶版纸
包装:精装
是否套装:否
【产品特色】
【编辑推荐】
★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、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、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刘震云经典长篇小说.豆瓣评分9.0分.
★ 刘震云凭借此书获得“茅奖”.被评论界称为“中国人的《百年孤独》”.曾被改编为电影、电视剧、舞台剧.广受好评.
★ 作品被翻译为30多种语言.收获了极高的国际赞誉.
★ “刘氏幽默”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标签.
★ 读懂中国人系列好书.读《一句顶一万句》.懂得热闹背后的孤独.
★ 小说中的段落曾入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.
★ 知乎上“如何评价刘震云的作品《一句顶一万句》”提问下有42个回答.几乎都有“值得一读再读”“强烈震撼”等字样.
【内容简介】
《一句顶一万句》是著名作家刘震云的扛鼎之作.也是刘震云迄今为止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.并在2011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.
小说分上下两个部分.前半部“出延津记”写的是过去:卖豆腐老杨的二儿子杨百顺百事不顺.他一生改了三次名:为了寻个营生.被天主教神父老詹纳为教徒.改名杨摩西;给县长种地时因为一个尿壶得罪了县长.提心吊胆中有人说媒.便倒插门嫁给馒头铺的吴香香.改名吴摩西;吴香香给吴摩西扣了顶绿帽子.吴摩西带着吴香香和前夫的女儿巧玲假意去寻与人私奔的妻子.路上又把巧玲丢了.失望之中.要离开故乡.从此用喊丧的罗长礼的名字度过余生;后半部“回延津记”写的是现在:巧玲被卖到陕西.成了曹青娥.嫁给牛家.儿子牛爱国也是假意寻找与人私奔的妻子.又想到自己从前的相好.想起母亲的老家.于是走回延津……一出一走.延宕百年.
【作者简介】
刘震云.汉族.河南延津人.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.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.
曾创作长篇小说《故乡天下黄花》《故乡相处流传》《故乡面和花朵》(四卷)、《一腔废话》《我叫刘跃进》《一句顶一万句》《我不是潘金莲》《吃瓜时代的儿女们》等;中短篇小说《塔铺》《新兵连》《单位》《一地鸡毛》《温故一九四二》等.
其作品被翻译成英语、法语、德语、意大利语、西班牙语、瑞典语、捷克语、荷兰语、俄语、匈牙利语、塞尔维亚语、土耳其语、罗马尼亚语、波兰语、希伯来语、波斯语、阿拉伯语、日语、韩语、越南语、泰语、哈萨克语、维吾尔语等多种文字.
2011年.《一句顶一万句》获得茅盾文学奖.
2018年.获得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.
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.也在国际上多次获奖.
【媒体评论】
国外媒体评论
刘震云的作品复杂繁绕.但每一笔都有寓意.于荒诞幽默的情节中.精准地描绘出各类人物的精神肖像.——美国《纽约时报》The New York Times
读刘震云的作品.即使在你绝望的时候.也会笑出声来.——美国《柯克斯评论》 Kirkus Review
刘震云善于描写复杂的生活——他将各个社会阶层的纵横交错.描述得如此丰满和惊心动魄. ——美国《出版人周刊》Publishers Weekly
大家十分欣赏刘震云的小说.是因为他对事物之间的差异.体察得细致入微.这些差异又令人啼笑皆非.——美国《图书馆杂志》Library Journal
刘震云是结构主义大师.他用十分柴可夫斯基式的写法.揭示出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背后.还有这么多深刻的联系.——法国《解放报》Libération
刘震云用罕有的洞察力描写了生活这个巨大机器中的细小齿轮.游走于《愚比王》式的荒诞不经和卡夫卡式的魔幻寓言之间.——法国《法兰西文学》LES LETTRES françaises
刘震云是北京的卡夫卡.——意大利《晚邮报》Corriere della Sera
刘震云的文体是极简主义.他以大师手笔.成功地对不同生活阶层的色彩做了复杂、生动和通透的展示.——瑞典《瑞典日报》Svenska Dagbladet
刘震云首先是个哲学家.这是他的文学与众不同的根本原因.——智利《信使报》El Mercurio
刘震云的小说智慧而幽默.一扫人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阴暗、沉闷的固有印象.——日本《图书新闻》図書新聞
……
【目录】
上部 出延津记
下部 回延津记
【前言】
编者荐言
一句胜过千年
本书是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小说.也是他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.
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的稗野日记.语句洗练.情节简洁.叙事直接.有汪曾祺和孙犁等前辈作家遗风.因而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.都构成言说的艺术.都能拧出作家的汗水.更为重要的是.作家唯有用此语言.才有对应和表现作品的内涵: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和人类生态.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自在.人与人之间虽说来往不多.但并不孤独;与人对话的中国文化和浮生百姓.却因为极端注重现实和儒家传统.由于其社群、地位和利益的不同.由于其人心难测和诚信缺失.能够说贴心话、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.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.
这样的孤独体验每个国人都有;这样平视百姓、体恤灵魂、为苍生而歌的小说自五四以来却是第一部.
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: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“说的上话”的养女.为了寻找.走出延津;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: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.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“说的上话”的朋友.走向延津.一出一走.延宕百年.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.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和谐.乃至于性欲爱情.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.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、提供温暖、化解冲突、激发情欲有关.话.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.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.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.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.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.
由此.我们忽然发现.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.
这种累.犹如漫漫长夜.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.
为了摆脱这种孤独和累.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着声响和热闹.于是喊丧.便成了书中主人公杨百顺崇拜的职业.与戏子手谈.成了县长的私宠.但这无法改变本书人物的命运.就像今天.我们的民族还在继续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一样.不管你导演了多大的场面.也不管你举行了多少个庆典.因此.阅读本书是沉重和痛苦的.它使我们在《论语》和《圣经》之间徜徉.在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徘徊……
当然.阅读本书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执着和顽强.为了在精神上有所依托和慰藉.人们义无反顾地追逐“一句顶一万句”的身影.很像祖辈弯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组成的苍穹.
【书摘与插画】
四十多年前.老詹来延津传教时.老詹他叔还在开封天主教会当会长.延津是盐碱地.十年有九年闹灾荒.不是旱了.就是涝了.全县三十几万人.天天能吃饱饭的.仅有一万多人.延津人瘦.源头就在这里.吃饭吃个五成.就放下了筷子.主可怜见.他叔也是对侄子寄予厚望.便拨款在县城北街修了一座天主教堂.本欲修个小教堂.开封天主教会拨款买的砖瓦木料.够建两面十六扇窗户的房子.能容百十来人.老詹虽不适合传教.但适合盖房子.老詹他舅在意大利是个泥瓦匠.老詹从小在外婆家长大.耳濡目染.粗通建筑;砖瓦还是那些砖瓦.木料还是那些木料.但他把青砖用在了房子的西、北两面.东、南两面改为土墙;屋顶背阴面用瓦.朝阳一面苫草席和笆;木料不够.他自己又在延津买了二十多棵榆树.解成板子;十六扇窗户的房屋材料.让他盖成了三十二扇窗户的教堂.教堂盖起来.能容三百来人.四十多年过去.除了连下十天雨房子会漏.九天之内.教堂里的地都是干的.但能容三百来人的教堂.四十多年来.在延津基本空着.因老詹在延津传教四十多年.延津的天主教徒只有八个人.前年延津新来一个县长叫小韩.要办“延津新学”.没有学堂.把老詹从教堂赶出来.天主教堂成了小韩的学堂.除了老詹跟现任的开封天主教会会长老雷有矛盾.有教义之争.不好告状.还和老詹在延津信徒不多有关.如天主教在延津人多势众.小韩哪里敢招惹老詹?虽然延津的天主教徒只有八个.但老詹并没有气馁.七十岁的人了.还一年四季.风里雨里.满延津跑着.杨百顺跟师傅老曾学杀猪时.有时会碰到下乡传教的老詹.杀猪者.传教者.不约而同到一个村庄去.就碰到了一起.这边杀完猪.那边传完教.双方共同在村头柳树下歇脚.杨百顺的师傅老曾抽旱烟.老詹也抽旱烟.两人抽着烟.老詹便动员老曾信主.老曾“邦邦”地磕着烟袋:
“跟他一袋烟的交情都没有.为啥信他呢?”
老詹“吭吭”着鼻子:
“信了他.你就知道你是谁.从哪儿来.到哪儿去.”
老曾:
“我本来就知道呀.我是一杀猪的.从曾家庄来.到各村去杀猪.”
老詹脸憋得通红.摇头叹息:
“话不是这么说.”
想想又点头:
“其实你说得也对.”
好像不是他要说服老曾.而是老曾说服了他.接着半晌不说话.与老曾干坐着.突然又说:
“你总不能说.你心里没忧愁.”
这话倒撞到了老曾心坎上.当时老曾正犯愁自个儿续弦不续弦.与两个儿子谁先谁后的事.便说:
“那倒是.凡人都有难处.”
老詹拍着巴掌:
“有忧愁不找主.你找谁呢?”
老曾:
“主能帮我做甚哩?”
老詹:
“主马上让你知道.你是个罪人.”
老曾立马急了:
“这叫啥话?面都没见过.咋知道错就在我哩?”
话不投机.两人又干坐着.老詹突然又说:
“主他爹也是个手艺人.是个木匠.”
老曾不耐烦地说:
“隔行如隔山.我不信木匠他儿.”